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,特斯拉跌超2%,英伟达跌超1%,苹果、奈飞、微软小幅下跌;谷歌、亚马逊、Meta小幅上涨。联邦快递跌超15%,创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。
伯克希尔公司2个月以来已经多次向监管提交出售美国银行股票的文件。
1975年7月25日,北京的天乌云密布,似有一场雷雨将值。此时,北京殡仪馆外一行人,身着正装站在门口,翘首看了好几次,好像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。
随后,一位身穿黑色中山装的老者从面包车上下来,众人急忙走下阶梯,搀扶着他进入大堂。大堂中央停放着一口灵棺,上面没有注明逝者名姓,只见得这位老者一脸悲痛地走到灵棺前,深深地鞠了一躬,回头对众人说:“郑老,一路走好!我必会为您讨回公道。”
这位老者正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。随后,名列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、开国大将粟裕等国家高级领导也相继来到灵堂吊唁。然而,这次哀悼会没有众多花圈,也没有众多百姓前来吊唁这位革命先烈。
多年后,事情被一位记者披露在大众面前。大众疑惑不已,邓小平口中的“郑老”究竟是何人?竟然惊动京中“大官”前来吊唁。而邓小平所说的“公道”又是为何呢?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接下来,我们一一来解密。
据记者所调查,邓小平同志所说的“郑老”,正是参与领导黄麻起义、中共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苏区的重要创始人郑位三同志。
展开剩余94%1925年,郑位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郑位三入党之前,他一直是痛恨封建阶级,却无奈于无权无势、无党无派而无力“反击”的农家穷小伙。
当时,在黄安县,多数地方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之便,贪赃枉法,不是擅自提高赋税,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平民入狱,再威逼利诱其家人,掏出钱财来“赎身”。种种不公平事件在黄安县多有发生,郑位三一家也没有逃离封建阶级的魔掌。
那一年,郑位三的一位叔叔无故被捕入狱,父亲不得已掏出钱财打点官府上下。郑位三看着自己的父亲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,就这样不明就里地进了那些贪官的腰包,郑位三愤恨不已。看着身边的村民在封建阶级的打压下,一个个地生活得苦不堪言,郑位三心中便生出打倒帝国主义、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“野心”。
可一个身处远山的穷小子,如何能打倒高高在上的“官大爷”们呢?无非是“痴人说梦”罢了。郑位三同乡的朋友知晓他的理想后,都捧腹大笑,指着他说,“你怕真不是个痴人。”
这一切未曾打击到郑位三,他反而更加努力,白天一有空就拿出书来读,晚上也总是“挑灯夜战”,不放过任何可学习的时刻。
1918年,“老天不负有心人”,郑位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,也就是现今的武汉理工大学。此时,中国走在思想前沿的能人志士聚集一处,正“蓄谋”着一盘大局,中国即将引来一场“暴风雨”。
自1917年11月7日,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建立苏维埃政权,俄国十月革命彻底胜利,马克思主义便由这一声枪响来到中国人的面前。
北京、上海多地的报刊都刊登着这则令人欣喜若狂的“好消息”。随后,李大钊在《每周评论》发表《庶民的胜利》、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》等文章,令中国革命家为之一震。马克思主义真的能救中国?中国革命者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。
1919年1月,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对日妥协,山东半岛刚出德国“虎口”,便又入“狼窝”。日本继德国接手山东的消息一经传回国内,中国人民愤慨不已。陈独秀、李大钊等革命者迅速召集青年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举行“抵制巴黎和约”反抗游行。
一时间,全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青年运动。这场思想“暴风雨”使中国民智从闭塞到真正开始开放,中国青年开始反思,“死读书真的能救国吗?”
身在湖北高校的郑位三,同样在深思,“工业真的可以救国吗?”此时,郑位三还没有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。就在郑位三迷惘时,他遇到了他一生的“贵人”,也是他思想的启蒙者萧楚女。
在当时,萧楚女是《大汉报》、《崇德报》的编辑,善用讽刺的文笔和独特的角度,发表批判袁世凯政府的反动统治的文章。他希望以笔为剑,从思想上警醒世人,寻找新的救国道路。
作为长者,萧楚女在得知郑位三的迷茫后,他将一本翻译不全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版交给郑位三,淡淡地说,“看看吧,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。”
郑位三拿到书后,将信将疑地翻看起来,才翻阅完第一章,便一发不可收拾。三天后,他便将《共产党宣言》通篇看完。此刻,他如同于一片蒙昧中被洪钟惊醒,心间迷雾顿时全散,萦绕心间不去的只有萧楚女留在书后空白页的一句,“马克思主义或可救国”。
1921年,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。而郑位三也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,寻找到自己的信仰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共产党组织,参与到为人民民主革命的队伍当中。
1927年,郑位三先是随萧楚女,一同加入了恽代英、陈潭秋等创办的“利群书社”,阅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进步书刊,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。毕业后,又通过“利群书社”与党组织取得联系,开始从单独行动到有组织地进行斗争。
当时,全国军民讨伐军阀的革命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此时,应党组织的安排,郑位三从武汉回到自己的家乡黄安县,走进农民阶级,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,为之后的农民起义作群众思想准备。
可黄安县本就地处大别山麓,经济落后、思想桎梏,在这样民智未开的地区,进行思想宣传工作本就是“难事”,更不用说动员百姓参与革命了。
但是,郑位三没有退缩。他起身走到县委家门口,将袖子推至肘间,拿出一副要“干架”的气势道,“我还就不信了,这事能难倒我?”
他先是把被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组建起来,成立农民协会,一同承办当地人民深恶痛恨的土豪富绅。后用从“富豪”家中搜刮出来的民财,创办农民夜校,为那些留守家中务农的青壮年提供学习场所,给他们普及进步思想。由青壮年引领其他群众,创建坚实的农民武装力量。这为后来的黄安起义准备了大批的革命骨干力量。
1927年3月,国民政府的北伐军进军武汉,革命的风暴开始席卷湖北地区。北洋军阀节节败退,国共两党的双赢局面马上到来。
然而,就在黄安的郑位三为斗争胜利、农民终于要翻身而欣喜若狂时,蒋介石、汪精卫却先后在上海、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。政变发生仅三天,共产党员就有300多人被杀,500多人被捕,5000多人失踪。
仗还没有打完,革命阵营却已经支离破碎,共产党也为这次“合作”付出血的代价。但蒋介石、汪精卫如此“过河拆桥”的做法真的是一时兴起吗?
早在庐山时,蒋介石便对外表示,“吾非共产党一员,然究其革命地位而言,吾乃中国革命之领袖,共产党实为革命势力之一,吾应有权干涉共产党强横行为并予以制裁。”由此可见,蒋介石“清共”是蓄谋已久的。
一时间,白色恐怖席卷湖北各地,黄安县的革命形势也急转直下,国民党反动派到处张贴“共党”通缉令,并派出特务进行暗杀行动。此时,郑位三、董必武在内的92名共产党员身处被通缉的困境中。
这时,郑位三却主动站出来,提出将县委党委组织转移至七里坪的决议,并立刻与上级联络,商讨重整黄安县委、建立新的党组织根据地。
当时,很多人不明白郑位三如此作为,他们劝解郑位三“泥菩萨过河,本就自身难保,非要去充当出头鸟,不怕死吗?”郑位三低头笑了笑后,一脸严肃地说,“怕,但是我更怕革命失败了,百姓在我面前枉死。”
“以革命继续革命,以革命发展革命”,1927年9月,郑位三高举旗帜走在革命的前沿,带领黄安县群众放下手中的锄头,拿起枪支,揭竿而起。
黄安县的一场“暴风雨”来袭,地主阶级和穷凶极恶之人避无可避,只有“挨打”的份。而如此大范围的暴动,难免惊动国民党反动派,南京政府立即派遣军队进行镇压。
然而,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一时的暴动可以暂时平息,埋下的革命种子却是生生不息,永不磨灭的。随后,不过两个月的光景,麻城人民也纷纷举枪,攻打国民政府部门。一时间,大别山烽火四起,点燃了工农革命的火把,也点燃了革命者心中的火苗。
面对黄安、麻城人民的起义,国民政府一贯采取“杀一儆百”的血腥手段进行镇压。并以第12军一部的军力重新占据黄安县城的“高位”,继续进行“除共”任务。
黄麻起义以失败收尾,而郑位三也因这一战在红军中闯出“名头”,中央高层决定重用这个有勇有谋的“小伙子”。不久,中央军委决定安排郑位三前往黄安县邻县柴山保一带,重聚在起义中为牺牲的革命武装力量,为之后的革命“蓄力”。
柴山保地处河南、湖北两省三县的边界地带,北结通箱保、西临官堰保、东通董范店、南临黄安县,可谓是“军事必争之地”。因此,要想拿下柴山保,可谓是一件“难事”。
而当时,在战争中留存下来的武装力量不足一个团,要想建立根据地,就需发动青壮年群众加入红军行伍,为我军注入新生力量。因此,郑位三和柴山保根据地负责人吴光浩等商议,先打击柴山保周围地方阶级的非正规军,后号召柴山保百姓参军,慢慢壮大我军。
根据我军线报显示示,多年来柴山保的地主豪绅常常利用钱财,与国民政府官员勾结,在乡间强抢民女。即使有人报案,他们就“官官相护”,用权势将事情压下去。这令柴山保的百姓对那些地主乡绅痛恨不已。因此,我军决定先用“军火”拿下地主豪绅,之后民心必向我军倾倒。
果不其然,当得知地主豪绅被红军“收编”后,百姓们纷纷为红军竖起大拇指。村中青壮年也纷纷表示,希望脱下农民的旧衣衫,穿上军装,跟随红军进行革命。
就这样,不出几月光景,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,武装力量也随之扩充。为此,党中央决定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,分编4个大队,成立独立司令部。
后来,“商南暴动”、“皖西暴动”的发起,使豫东南根据地、皖西革命地随之建立,红32师、红33师的加入,令鄂豫皖边区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,并于1930年,正式揭牌成立“鄂豫皖苏区”。
由此,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大根据地“鄂豫皖根据地”正式成立。作为重要创始人,郑位三也相继任职内务部长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、代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长、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等。
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统治范围内拔地而起,这令蒋介石愤怒不已,他对身边的人表示“此时不除,他日必成大患。”
1932年6月,蒋介石向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反革命“围剿”行动。这一次,蒋介石调集近40万兵力进行围攻,并给国民党赣粤闽边区“剿共”总司令下达“最后通牒”此次围剿只有成功,不须失败,否则后果自负。
当看到40万国民党军队兵临城下时,毛泽东便已猜到蒋介石的图谋,毛泽东向身边的人打趣道,“经历三次失败,老蒋这次是要鱼死网破啊。”
这次战争,对于红军来说可谓是“如临大敌”。而这次斗争使得红军牺牲5000余人,红四方面军主力不得不向川陕交界转移。为掩护红四方面军撤离,红军方必须留下一队人马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拖延战术。
众人都明白这次的掩护任务无疑是“赴死战”,领下任务就等于接下“赴死令”。一时间,会议上鸦雀无声。
此时,郑位三一拍桌子,站起身来,拍着胸脯对军委说,“我去,我一定会誓死坚守苏区阵地,死死拖住国民党的‘大腿’,不让他们再往前一步。”就这样,郑位三冒死担下重任,留守鄂东北坚持武装斗争。这不是郑位三革命生涯中第一次如此临近死亡 ,当然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原本以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由地方游击队组建的队伍,去抵抗多于我方几倍的敌军,是万万不可能胜利的,甚至最后只能落得“尸骨无存”的地步。然而,郑位三却用了巧计,将死局变为活局,并逆袭成为国共战争中的红军最有力的武工队。
如期所料,红四方面军一经撤离,国民党军队便以迅雷之势占领鄂豫皖苏区。为了彻底清除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,国民党当局下达“宁可杀错一个,不可放过一个”的残酷命令。因此,凡是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,皆是毫无人烟、寸草不生,将一方村庄几乎都变为“无人区”。
早已潜藏在人民群众的郑位三,看到国民党如此无人性的残酷行为后,攥紧了拳头,暗暗发誓“不打倒国民政府,誓不为人。”
为了扭转局面,郑位三决定采取“以下补上”、“战斗与生产并行”的策略。他以农工的身份做掩护,深入农民群众,大力呼吁各区各乡建立游击队和游击小组,形成新的武装力量。
未出几个月,鄂东北地区便以数以千计的地方武装力量,成功地填充到红二十五军,各县也鼎力相助,出资购买枪支、衣物,支援红二十五军。
经历一番“卧薪尝胆”后,郑位三开始带领新红二十五军进行反击。他巧用“白天扮国民党,晚上换装为共产党的国民党基层政权”的“骗术”,以便衣伪装一个队伍,成立于正规军之外,俗称“便衣队”。
一方面由便衣队着便衣,携带短枪、匕首,袭击敌人,保护群众,一方面由正规军着军装正面反抗敌军,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双向反击战术。
有一次,红军为了获取补给,必须要从国民党手中“抢过”一个镇子,但是毕竟在国民党统治范围内,强取必讨不到好处。
于是,郑位三巧用“声东击西”战术,先让师长陈先瑞带领一部队在河这边闹出动静,吸引敌方大部队,郑位三则带一队人在河边潜伏,待敌人大部队到达河岸后,将其船只全部烧毁。此时,镇上的大批补给就统统归属红军了,等国民党回过神来,只剩下船只残骸和无奈。
红74师在根据地可算是神出鬼没,今天打一个县城,明天打一次伏击,搞得国民党军几十个团被牵制在陕南疲于奔命。国民军对郑位三可是“痛恨不已”,却无奈连个人影都抓不到。
鄂豫皖苏区这一盘死棋,被郑位三的“神计”化为神奇。而为数不多的队伍也被壮大为一个人数直逼“小半中央红军”的新红二十五军,甚至于后来一度成为红军革命的骨干力量。
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军委得到消息后,都开怀大笑,拍手叫好,“这郑位三可真是一位神人啊!”然而,在郑位三革命生涯中“以一敌三”的战争并不少见,他“神乎其神”的战略安排在鄂豫陕根据地也曾施展过。
1935年7月,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,郑位三再一次被“抛弃”在鄂豫陕根据地,那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路途中建立众多革命根据地中最大的根据地。
当时,留守根据地的红74师不过700余人,而敌方却以20多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包抄。这无疑又是一个“四面楚歌”的困局,而“身经百战”的郑位三早已对此处变不惊了。
在鄂粤陕根据地的游击斗争中,郑位三冷静地分析局势,提出战斗策略,以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的迷惑战术同国民党进行抗争。
一年后,在近百次的战斗中,敌军多次“围剿”惨遭失败。接连的败仗使得国民党对郑位三这位“幕后玩家”更加地痛恨,却无奈于有心而无力。
后来,中央红军准备向西继续长征,而国民党却紧盯红军主力行动,使得西征行动困难。此时,远在陕南的郑位三以一场“华山闹剧”配合红军,给国民党唱了一出“声东击西”的好戏。
当被郑位三“吸引”来的国民党军队从戏中惊醒后,为时已晚,此时的红军早已顺利踏上了西征路途。对于郑位三高超的行军指挥能力,毛主席都忍不住赞扬,“位三同志这招‘游击术’配合地十分地好啊!”
在往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,郑位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原局常委、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治委员等要职。本来,郑位三可以深居高位,安享晚年。
然而,长期生活在生活资源匮乏、工作环境恶劣的条件下,使得郑位三的身体落下了严重的病根。先是严重的胆结石,后是胃溃疡等疾病,令郑位三晚年痛苦不已。建国后,考虑到郑位三的身体原因,他并没有繁多的职务和工作,只挂着一个中央委员的名誉职务。
1955年8月,为了严格规整中共中央内部,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。自上而下共分为24级,前3级为国家级,大多都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,而像十位开国大将就有八位为行政四级。
工资级别的评定是严格按照国家机关干部在任的职务进行的,没有一点的徇私舞弊存在,所以这次评级进行地十分顺利,没有丝毫的质疑。
然而,当讨论到郑位三同志的级别时,众人却犯了难,一个没有职务的人该如何评级呢?毛泽东见众人不说话,他认真地说“位三同志在革命中劳苦功高,应当定为行政三级”。这无疑是将郑位三抬到与彭德怀、陈毅等一众开国元帅同级的高位,无一职务却享受当时的“高薪”。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郑位三的“偏爱”和重视。
可得到“高薪”的郑位三并没有居功自傲,他将自己的所有工资全部都捐给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家属,这直接导致全家的开销全都依靠妻子蒲云收入不高的工资支撑。后来那几年,在郑位三家里的饭桌上从未见过荤腥,几乎都是蔬菜一类。就连郑位三家中的“大厨”都打趣道,“在郑老家里,我完全就没有用武之地啊。”
1966年5月,郑老因为一篇“陈情信”而被党内有些有心人利用,污蔑郑老上交信件皆目的不纯,是为在党内“拉帮结派”所写,甚至将“叛党”诬名加至郑老身上。为此,郑老不予理会,一直以“清者自清”而自居。
直至1975年7月27日,郑老因病逝世,他的“叛党”诬名也没有澄清,世人对他也多是误解,将郑老的功名全部抹杀,只留下他的“过错”。为了防止激起群众的反抗,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商议表示,先低调办理郑老葬礼,为其正名后,再加以补办,不能伤了郑老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。因此,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。
1978年12月,中共第十三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。这次会议为多数革命先贤正名。在谈及郑位三时,邓小平同志郑重道:
“郑位三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革命老战士,无论是在毛主席、党中央的领导下,还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,他都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。几十年来,他积极工作,艰苦奋斗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。我们应该为其正名,并给予烈士荣誉,弥补他的遗憾。”
郑老终得以昭雪,后人无限宽慰。而这一切都在诉说着,正义也许会迟到,但永远不会缺席。可以说,郑老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炒股杠杆口诀,国家也不会辜负他。在此,诚心向郑老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革命先烈致敬!
发布于:天津市